段玲琴:趕集 | |||
中國煤炭新聞網 | 2019/6/29 21:52:31 散文薈萃 | ||
家鄉的集市,每月陰歷逢3是集,十天一次。平時,方圓百里的村里人買點日常吃喝基本上可以循環過來。在平坦的柏油馬路上,兩邊都是門面房,筆直的街巷,集市也會隨著季節變化,面積會有不規則的增加或縮小。 每旬逢集,便有許多小販們拉著各種新鮮的貨物如約而至。集市按照所賣的物品種類,自動劃分若干區域。賣衣服的,老遠便會看到一排排的掛衣服的帳子,上邊橫七豎八的竹竿上掛著色彩繽紛的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的服裝。緊挨著服裝區的,還有布攤,鞋攤。 集市上小貨品最是齊全:有各種土特產、熟食、瓜果蔬菜、花鳥菜種,還有狗皮膏藥等日常生活用品,琳瑯滿目,讓人應接不暇。小販們的體力都很好,表情也很豐富,有時候就像演小品,他們會用盡渾身解數,展示著自家小商品的特色。 “新鮮的油桃十元三斤!”老板熱情地招呼著我,眼睛放射著耀眼的光芒,迅速削開一塊,邊說邊夸,恨不得直接喂到我嘴里。嘗到口味不錯,我買了幾斤回家,掂量一番后抱怨道:“那個老板一定坑了我,這三斤可能不足稱哦!”老公看了看我買的油桃,說:“這油桃不錯啊。十元三斤,就算坑你幾兩也是劃算的。水果超市要賣六元一斤呢!” 一對做餅的老夫婦,加起來有一百多歲了。他們的臉像是皺起的核桃殼,密密麻麻布滿深淺不一的紋路。他們用燒煤氣的爐灶,烙出溢滿麥香的餅,含蓄的金黃色讓人垂涎。腰不彎、背不駝的老人,笑瞇瞇地用大手捧著滾燙的餅遞給我,仿佛告訴我,他們做得餅是天下獨一無二的。 在集市上,我偶遇到了當年的高中老師。老師已七十開外,戴了老花鏡,在一箱子上好的新疆和田棗面前駐足良久,和小販商量價錢,看那棗子,粒大色亮瓤厚。我跟老師打招呼:“老師也來趕集啊!哈哈!”老師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鏡,侃侃而說:“都是凡夫俗子,來接接地氣,看看能淘到啥寶貝!” 村里有個愛打扮的摩登女郎,平常穿衣搭鞋都分外講究,連手拎提包都不能草率,是一定要和當天的衣服相得益彰的。若是對面走過,她的眼角永遠泛著余光,無形中讓人感受到她的目光投射。即使偶爾站在路邊和熟人寒暄,她也會翹著蘭花指撫摸著右邊耳垂上亮閃閃的耳環,嘴角上揚。這一次,在集市上遇到她,見她羈著拖鞋,卸下了濃妝,拿著帆布購物袋,提著土豆和小蔥,再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威嚴。我不由感嘆,原來,集市上最能彰顯出人們的本真。 恰逢周末時,孩子們幾乎都喜歡趕集。跟小伙伴一起趕集,可以在人縫里鉆來鉆去捉迷藏,好像人縫里有無盡的樂趣,就在這鉆來鉆去中得到莫大的滿足。跟長輩一起趕集,可以解饞,可以得到稀罕好久的寶貝,甚至可以得到難得的父愛母愛。自己一個人趕集,又有了另一種味道。可以隨便看、隨便走、隨便玩,只要別忘了回家,別餓著肚子,集是趕不完的,從早晨一直到黃昏,一直看到小販們收攤。 集市的盡頭有一棵很老的梧桐樹,樹干粗而黑,曲里拐彎,上面還有個大結疤。家鄉每月陰歷逢3的集市,儼然成為人們一個暫時放松和置辦家用的一種習慣,而且也都樂在其中。踽踽獨行的趕路人,那真可在集市上停下腳步,經歷一場奇妙的邂逅。也許這樣的生活,才是歲月本來的模樣。
|